全国服务热线:400-1031-021
上海静默两个多月,我靠这些小店生活
发布时间:2022/6/6 17:24:07

▍盐财经

作者 | 趣多多

来源 | 浪潮工作室(ID:WelleStudio163)

旷日持久的静默后,5月31日深夜,上海"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"。

熟悉的"上海生活"在重启:隔离栏连夜拆除运走,过江隧道放行,延安路高架陷入红色拥堵,南京东路步行街、外滩观光平台、苏州河乍浦路桥上,人们排队拍照留念。

夏日的上海正在朝往年靠拢。但是上海市民不会忘记,刚刚过去的春天——一个属于香樟树、雨天和甜爱路的季节——生活被疫情吞没,一座城市陷入沉寂。

3月初,上海发现大量阳性确诊;3月28日,浦东封控;3月30日,上海全域静态管理。商超、娱乐场所、堂食关闭,小区静态管理,靠骑手们配送的物资,一度成为许多人唯一的慰藉、城市生活赖以运转的根基。

当骑手穿过城市的大街与弄堂,城市的毛细血管被激活:亮灯的便利店,“老字号”汤包,在舌尖上打转的可乐,小狗的尿垫,角落里的最后一瓶红酒……

通过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,和打通最后1000米的骑手们,这些寻常事物,得以点亮了一些沉闷的生活,为寂静春天的带来了一些光和热。

在静默下,"城市生活"是如何运作的?我们找到了这条"生命线"背后坚守的一些人,这些外卖平台上的商家们,送货的饿了么骑手,讲述他们的故事。

睡纸板、吃泡面、

“为社区一直亮着灯”

苏哥,上海杨浦区,喜士多便利店店长

我是这个喜士多的老员工了。这家店是2016年6月6号开始营业的,从那时候起,我就留在这里工作,到现在已经6年了。

从3月8号左右,附近陆续有小区封锁,饿了么上的订单忽然暴增,是那种莫名其妙的暴增。店里员工的人手不够,每天都在打单、出单。3月31号,店里的货架几乎都空了,所有能吃的、能喝的几乎都没有了。

我开店这么久,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。

好在3月31号,全域静态管理的前一天,我们进了4万元的货。我们想着,4万块钱的货,4天应该能坚持得住吧?

因为总部有保供资质,我们可以照常营业。不过按照防疫要求,想要继续售卖,我们就要在店里"闭环"。看着暴增的订单,我想,应该还是有人没有储存到东西吧?那,能坚持就坚持一下吧。

疫情期间,断货的食品

刚"闭环"的时候,我们也以为只有4天呀,想着熬一熬、坚持一下也过去了。那4天,我们就在店里随便吃点东西。没有米饭热菜,就泡面呀、粉丝呀那些随便吃一点,纸皮一铺,直接睡在地板上了。

刚开始不懂,垫一两张纸皮就睡了。店里是瓷砖地,地板是凉的,寒气它是会透上来的,晚上冻得唷。

后来我就学会了,一个纸皮只睡一晚,第二天睡觉的时候,重新加一层再重新铺一个新纸皮……现在,这个纸皮床都垫了小半米了。

被买空的面包货架

4月中旬之前,因为便利店挨着新华医院(注: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),所以顾客除了居民,还有很多病人、家属和医护工作者。这几年来,有的医生做手术或者出急诊,错过了医院食堂的饭点,会来店里买一些包子、关东煮充饥。直到深夜,还是有来来往往的客人。

疫情期间,医生、病人的单量更大了。那段时间,我真的是五味杂陈。有些重病的小孩,可能连饭都吃不饱,连牛奶都没有喝。当时,还有在附近看病的大姐,总来我们店里讨开水喝。我们一开始蛮不耐烦,后来她说,她太饿了呀,要喝点开水。

看到那些(场面),我真的受不了。到后来,很多东西都免费送了——物资最短缺的时候,我大概进了50箱鸡蛋,还有一些西红柿。一板鸡蛋是30个,然后再加两个西红柿,我按原价卖给附近的客人,不仅不挣钱,都是亏钱的,就为了让大家改善一下营养。

"白名单"实施以后,我们就以外卖为主了,同时随着物流疏通、店里的供应也有了保障。最困难的日子过去了,但我们也更忙了。

周围居民区不少的,再加上医院,我们的外卖每天都爆单。最晚7点多起床,8:00在我们的进货平台"抢货",再加上联系货源啊,订货啊,早晨喝瓶牛奶,吃个地瓜,就算吃早餐了。

10点钟,饿了么一开,"叮叮叮",单子一齐涌进来,就开始一刻不停地备货、算钱,下午三四点了还没吃上饭。吃饭就是店里剩什么吃什么,吃的时候也要核对账单、核对金额然后算钱,边吃饭边算,手不能停。

喜士多便利店里的外卖订单

没办法呀。周围的居民、医生、病人,总是要吃饭的,还有那些骑手——最忙的时候,我们把包子、关东煮等等热食都停了,因为人手太少,做不过来。开通外卖以后,冻在仓库里的食材,反倒帮了大忙:骑手每天送到九点、十点,他们也吃不上饭。所以,很多骑手就来我们这里来,分一分剩下的包子、鸡腿,分着分着就分完了。

货源最紧张的时候,我们想,店员也不能不吃饭,就在店里留了一箱老鸭粉丝汤,一直没有卖。后来有一天,有一个骑手说,送货太晚实在饿得不行了,我把那箱老鸭汤也拿出来了。

到5月时,订单量总算逐渐平稳,供货也恢复正常了。

你问我辛苦吗?确实是辛苦的呀,但是你知道吗?以前我们做生意,都讲顾客是上帝,这段时间我才感受到,"上帝"也很需要、很依赖我们呀。这时候能做外送,帮上周围居民一些忙,自己心里也会有点安慰。

“外卖订单,

让老字号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”

老胡,老盛昌汤包店老板

很多人来上海都要吃汤包的。"老盛昌",知道吧?开了20多年了,汤包啊、炸馄饨啊、盖饭啊,像是市民食堂。

我们这家老盛昌,已经开了15年了,它是公司开出的第22家分店,我做了2年店长。3月31号,我们接到了"闭环"通知:作为"保供单位",我们首要要负责附近骑手、志愿者等的"防疫餐"需求。

3月31号到4月15号左右,我们一心扑在准备"防疫餐"上。当时店里只吃住了10个人,不到平时一半,"保供"任务非常重。每天4、5点起床,我们就开始准备做包子,忙上三四个小时。虽然后厨是中央厨房式的,可是食材量实在太大了,我一个人承包了后厨,剩下所有人都要忙打包。

卸货最麻烦。每天营业到晚上9点,还要等着卸第二天的货。蓝色的食品周转箱装着做菜的半成品,一二十箱,一箱一箱地搬进店里冷藏;还有几十箱冷冻产品,装在纸箱里,每天加起来100多箱,搬要一小时,理货又要一小时,有时候货来得晚,忙完已经凌晨一两点了。

这段时间里,所有人都是硬着头皮上。没办法,毕竟这段时间没有堂食。不做防疫餐的时候,店外冷冷清清的,平常蛮热闹的一条街,现在一个人都没有。

老盛昌店员正在制作套餐

到4月15日,防疫餐任务没那么重了,我们重新打开了外卖平台。

做外卖也忙啊,早上10点开餐,不到十分钟,饿了么上就能接几百单,只能暂停接单。后来实在没办法,我们把锅都换了——以前的锅一次能出十几份——我们换成了一次能做50份以上的大锅。每天到了晚上,手都是酸的。

开了外卖平台,许多事情方便多了。我们店附近,有很多不能做饭的老小区——你懂吧?那种旧筒子楼。没有外卖的时候,小区里的人,尤其是独居老人,想吃一口热饭,只能联系居委会或街道,拜托他们打给汤包店,我们抽空做出来,居委的人再来取。

这样一来一回,浪费掉很多时间,也总有顾不上的时候。开通了外卖,他们直接在平台上下单就好了,也有骑手专送,解决了附近居民的吃饭问题。复工的骑手,也会来我们汤包店打包饭菜。

保供期间,附近市民对汤包的需求量极大

我们晚上9点就打烊了,但是很多骑手10点后才结束工作。来店里,他们就隔着窗户问:"老板,还剩下什么呀?"这时候,我们就是还剩下什么就做一口什么,有时候是汤包、馄饨,有时候是盖饭,热腾腾的、管饱的就好。不夸张地说,我们这个汤包店,是方圆几公里的骑手,唯一能吃上热饭的地方。

这俩月过得太长了,也太难了。忙的时候就算了,闲下来的时候,也会担心生存和未来。疫情给餐饮业带来的打击太大了,完全没有堂食,许多几十年的老店都没撑下去。最初外卖开不了、堂食只能打包的时候,每天流水少得可怜,我们表面上说:真是清静呀。但其实,大家都很不安。

“闭环”时,老胡和店员在桌板上铺床睡觉

直到后来,保供餐加上外卖业务,我们能活下来了。你知道,正常情况下,每天只有100多单外卖的,恢复外卖后,每天光是饿了么就有五、六百单,店里的流水,比平时还多。

不过,这生意再好,也让人开心不起来。当你接起电话,听见对面小心翼翼地问,还有没有能卖的,给一点点辣椒配白米饭就行,心里真的不是滋味。

那时候就只希望,疫情赶快过去,生活快些正常,就算是冷清一点也没关系。

离不开饿了么的日子

W,電力宠物公司主理人

我们是宠物用品商店,也负责宠物美容和寄养。两家门店一家在上海静安,另一家在前滩太古里——大概是太古里唯一一家和LV、爱马仕开在一起的宠物店。

在疫情之前,我们几乎没有线上渠道——在太古里和静安这种地方,线下客群才是优势。开始做线上业务,是疫情下的无心之举,也是种意外的机缘吧。

疫情影响比外界想象中更早。3月,因为店员陆续居家隔离,我们浦东店的寄养宠物和必需品已经转移到了浦西店;4月1日,浦西封控时,店里还有十来只寄养的猫猫狗狗,店员就住在店里"闭环"下来。

起初我们也以为只有4天。店里是没有住宿条件的,连行军床都没有。店员只能把几张椅子拼在一起,垫一些宠物的衣服、垫子。也没有洗澡的地方,想洗澡的时候,他们只能把摄像头挡一挡,在宠物洗澡的地方冲个凉。

收银台前方的角落,就是電力宠物公司店员们简陋的“床”

店里只有两个人,照顾这些寄养宠物其实非常辛苦。每天要喂饭、擦脚、换尿垫,有时还要梳毛和洗澡,还要不间断给宠物的主人汇报。幸运的是,我们把它们照顾得很好。

留在店里的宠物,大多是主人疫情前刚好离开了上海,或者被集中隔离。店员每天都会拍小视频报平安,店里也有24小时监控,可以随时查看。

可是主人还是会想念他们——对养宠物的人来说,宠物就是家人。我在后台看到,有人登录监控,一个月看了自己的小狗168次。

停摆的日子里,很多辛苦只有养宠人才能懂。比如,很少有人想得起给宠物的口粮啊、尿垫啊,但对养宠家庭来说,它们就是刚需。

疫情后我们接到很多求助,就决定做饿了么外卖。通过平台"绿色通道",電力宠物公司半天就通过了审核。一切就绪,我们立刻着手准备配送。

正是靠外卖,我们店撑了下来,更是帮助了方圆10公里的宠物们。

线上业务,与线下经营有很大不同:在线下门店,口粮、尿垫是卖得最少的,大多放在收银台附近,凑单时顺手拿一件——这样的必需品,大家都是网购,没人会来线下店买。但我们上线外卖时,大家的囤货都消耗差不多了,口粮和尿垫反而成了最热销的货物。以前月销10单的尿垫,现在月销接近2000单。

配送中的宠物尿垫

因为之前是做线下,上饿了么后店里又只有两个人,我们体会到从来没有过的忙乱。

因为我们是集合店嘛,有500多种SKU(注:库存量单位)要一一上架;店里留守的两个人,除了照顾宠物,每天还要忙着理货、打包。好在饿了么后台系统很清晰,下单后库存可以自动调整,不然那么多品类,要手动清点,工作量我都不敢想。

但是,你可以说,我们救到了浦西的养宠人。最开始那个月,所有人都在问哪里买尿垫,大家急得快要发疯了;外卖恢复后,我费了很大力气联系到在上海有仓、有库存的厂家,人生第一次买了一卡车的尿布,1800包,半个月就卖空——就这么夸张。

在尝试做外卖的路上,我们受到了很多很多人帮助。比如很久之前认识的一个骑手朋友——你就叫他小赵吧——小赵不忙的时候会在我们公司楼下喝咖啡,一来二去就这么认识了。疫情期间,他不能回住处,我们的单子又忙不过来,我就和他说,可以先吃睡在店里,帮我们多送送货。

渐渐地,小赵成了我们的"专送骑手":他也住在椅子围成的小床上,每天工作接近11个小时,把那么多宠物用品送到需要的主人手上。我把店里收到的配送费,一分不差地给了他。

疫情中的宠物

外送最忙的时候,我们甚至因为爆单被"限流"。我发朋友圈讲这件事,有一个很多年的客人私聊问我,需要什么力所能及帮上的吗?后来我才知道,他就在饿了么工作,他家也有一条小狗。那一刻的感觉很奇妙,怎么说呢,人们总是互相需要。尤其在这样静默的时刻。

那些尿垫、口粮、玩具连接着的,都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毛孩子,一种坚实的、只有养宠人才能理解的情感联结。

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我们做到了平台上宠物类目的销量第一,得到更多人了解、信任。所以,从线下到线上,好像也不是不可能。疫情平复之后,我想我们会继续做大外卖给我们打开的新天地,这依然是新的方向——这是公司成立了几年我都没想过的事情。

不过在当时,放开后我想做的第一件事,还是赶紧回去抱抱我的小狗。

“这是烟火故事,

也是我们的上海生活”

Jacky,魔女喝喝联合创始人

上海的过去的两个月发生了很多事,不过,我要讲的先是个商业故事。

魔女喝喝从2015年开始做新酒饮。2018年,我们看到了新零售的潜力,那时看中的就是新零售的潜力:酒和咖啡、奶茶一样,是年轻人想要随选随喝的品类,再加上酒类包装运输成本高、外送成本低,新酒饮和新零售是天生匹配的。那是我们的起点。

不过,我们要讲的也是上海的生活。

4月6日早上,上海直播发布:为了满足市民的物资保障需求,建立物资保供企业白名单。我们想到,同城无接触配送,可能是静默期间物资保障的唯一途径——这恰恰是魔女喝喝擅长的。

于是,我们向街道申请了为周围的街道提供肉类、蔬菜类的必需品的保供资质。

魔女喝喝在运送防疫物资

保供企业负责人要留下电话,最初我以为只是用作内部联络。但在"保供"开始后,我的电话成为了邻里们的"物资热线"。街道、社区、不会抢菜的老人,纷纷打来求助。

一次,一个70多岁的爷叔打来电话,结结巴巴地讲着只有上海人能听懂的"普通话"。于是我用上海话告诉他,侬港上海话,我能听懂的。

老人一下子放松了下来,他说自己想要蔬菜,但却不知道怎么买:"吾已经一额礼拜么切过素菜了。"

爷叔没有支付宝和微信,无法线上订菜;小区里几乎都是老人,没有人帮忙操作。爷叔说,他没有孩子,家里只有他和96岁的老父亲。

因为保供单位要求线上下单,不能零售。最后,我只能自己把菜送了过去,放在了小区侧门的围栏外,没有收钱,也就不算线下零售了。

这次之后,再遇到年轻人咨询,我都会说:要主动关心下周围的老人,抢菜的时候帮他们带上。毕竟,上海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。

其实魔女喝喝在这之前没有做过蔬菜和肉类,我们刷脸刷透支了,才找到供应商——浙江金华的金字肉业,还有上海精捷农业。他们在非常态下,为我们送来了平价的肉、菜。

"保供"期间,店员们在店里配单、打包,我和合伙人一起当起了搬运工。静默期间的3吨肉、4吨蔬菜,是我们两个人从车上一箱箱卸下来,再一箱箱运进冷库。我们私下开玩笑说,"都快搬出腹肌了。"

疫情期间的魔女喝喝门店,已经全面停止线下零售

要知道,新零售不止有摆在货架上的商品,还涉及背后漫长的运输、储存链条。我们做保供,因为我们有车和冷库,这是一点优势。

这冷库本来是我们拿来放鲜啤的,有售卖和运输资质以后,我们立刻把库存里面的鲜啤都倒掉了,所有的地方都腾出来,一个放菜,一个调成冷冻放猪肉。

还有人,人才是让商业"活"起来的部分。

4月中下旬,外卖压力特别大,每天一睁眼就有100多个订单等着配单和打包,我们连吃饭时间都没有,饭点随便啃个面包,手上继续干活。

只有4个人,我们入库、配货、接单、发单到客服,最高峰一天可以送出800份。骑手运力严重不足时,店长为了尽快出单,就自己给骑手规划路线,让骑手带顺路单。现在,店长已经成了上海的"活地图",认全了配送范围内所有的小区名。

"保供"期间,店员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,店长没有休息过一天;最高峰期的一周,我们发出了4000多份猪肉,800多份蔬菜——普通零售门店很难送出这么多肉和菜。

载满了“顺路单”的骑手

做事的当然不止有我们。平台、街道,都给了太多太多帮助。

做保供以后,江宁街道的李主任提供了抗原自测试剂、防护服;平台很快审核上架了商品,还派专人对接我们店,避免出现问题。

4月底,随着必需品供应平稳,酒类重新成为强需求的一种,我们先上架了库存的红酒,几乎秒空。

很有意思的一点,客人的消费习惯也在变——以前客户大部分是年轻人,都是几瓶几瓶不同种类搭配着买,一次尝很多新口味。居家隔离期间,他们开始成箱"囤酒"。

蛮奇妙的一个经历是,有天我们接到了一箱清酒的订单。骑手配送时,发现对方是日本人,讲不来中文——你知道的,上海有很多外国人也在居家——最后,我们的运营刚好有一个学过日语,加了对方的微信,才说清在哪里取酒。

后来,这位日本客人和他的朋友们成了我们的常客。他们拉了一个小群,找了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帮忙下单,还教会了骑手小哥"你的酒到了"的日语发音。

再后来,那个"翻译"也来找我们买酒。他说很感激我们能在这个时候能送来酒,"感觉生活里多了一些安慰。"

门店前的外卖取货点

咖啡也是这样。有朋友送来咖啡,喝的时候,我们想,大家也跟我们一样吧,已经一个月没喝到咖啡了——上海是全世界咖啡店最多的城市,我们街区就有10多家咖啡店。

于是我们上架了冷萃咖啡,一举成为了本店销量前三的商品。很多买到的客人在后台留言,夸张的说“被我们救赎了”。

不过,还是有一些"不可能完成的订单":比如有一次,有一个小孩的爸爸打来电话问,可不可以买奥特曼?

你看,生意和生活,商业与民生,外卖与城市,从来无法分割。

这次之后,我更加感受到,一家公司,从商业上的角度是要盈利、要讲出新故事,但从社会角度,它终究是要服务市民,是维系城市的运转。我们讲"共克时艰",就是这个意思。

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,外卖,或者说线上化、数字化的新零售,一定会有广阔的天地。魔女喝喝只是一家小的创业公司,新零售的市场,要和平台一起成长。我想,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,上海也会很快恢复往日的繁华。

东方明珠塔是上海的必去景观之一/unsplash

早点出街、咖啡上线、火锅营业、烧烤归来……六月,上海正在苏醒。

熟悉的市井气息在街道中弥漫,但有些小店可能永远停在了2022年的春天。如果有更多的小店能留存下来,就好了。

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,随着上海的恢复,饿了么率先推出了"共振计划"专项扶持,给商家激励、减轻压力,给市民提供各种优惠、补贴,还给骑手提供额外激励,积极支持复商复市,促进商家、消费更好恢复。希望让更多熟悉的商家,响起“欢迎光临”迎客声。

我想,没有人会忘记上海这个特殊的春天。我们也会记住漫长的"静默"中,为这座城市奋力奔跑的人:苏哥、老胡、W、Jacky……以及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,更多默默无闻的骑手。这背后,还有商家、街道、平台、市民们,坚持,奔跑,承担起一份责任,看护着城市生活。

就这样,城市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温度。我们也可以说,上海,依然是一座伟大的城市。

网站首页   关于零贰壹   新闻中心   经营领域   店铺展示   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 © 021spkj.com 上海零贰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